胡同,源于蒙古语gudum。 元 人呼街巷为胡同,后即为北方街巷的通称。
元 关汉卿 《单刀会》第三折:“你孩儿到那 江 东,旱路里摆着马军,水路里摆着战船,直杀一个血胡同。”
清 袁启旭 《燕九竹枝词》:“鞭梢乱点出胡同,道遇诸王一阵风。”
《老残游记》第六回:“我也是听人家说的,府里南门大街西边小胡同里,有一家子,只有父子两个。”
叶圣陶 《线下·马铃瓜》:“从我家到贡院前,不过一里光景的路,是几条冷落的胡同。”
胡同与巷弄
“巷弄、胡同——巷去声,绛韵,古音胡贡反,本从共得声,读若‘弄’,至后汉始读今音,胡绛切。楚辞巷字作街。《诗经·郑风·丰》:‘子之丰兮,俟我乎巷兮。悔予不送兮!’巷和迭叶韵,读弄音。弄出于楚辞,春秋楚国地方,即今两湖、江苏、安徽等地。故南北朝时,《南齐书》所载:‘萧鸾弑其君于西弄。’注:‘弄,巷也。’西弄,即西巷,急读为弄,缓读为徊,即胡同。今北京街道称为胡同,上海人将‘小巷’叫‘弄’,即此之故。近人程树德说胡同为元代北方蒙古族方言,自元始传人中国,(见《国故谈苑》卷二)实为误解。”(引自黄现璠著《古书解读初探——黄现璠学术论文选》
"胡同"即小街巷,在上海(南方)称“弄”。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“胡同”。过去一般认为"胡同"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“水井”的借词,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(井),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,分布居民区由来以久。《北京晚报》又刊登了新的考证文章,认为“胡同”不是蒙古语“水井”的借词,是汉语。
由于胡同名称从元朝开始形成胡同起,一直都只是靠人们口头相传,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上,只是民国后才有的。
北京胡同介绍
北京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,最多时有6000多条,历史最早的是朝阳门内大街和东四之间的一片胡同,规划相当整齐,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。北京的胡同有上千条,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朝、明朝、清朝三个朝代,其中的大多数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。胡同两旁的建筑大多都是四合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