侗族人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?
侗族地区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端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,海拔在500米至1000米之间。北部属武陵山脉和苗岭山脉支系,有渠水、潕阳河、清水江流经其间,汇合成沅江注入洞庭湖后流入长江。南部有苗岭山脉,都柳江与浔江流经其间,注入柳江后汇入珠江。境内青山迭嶂,碧水萦回,既有激流险滩,又有清溪幽谷;既有高山峻岭,也有低丘平坝。土壤肥沃,平川及“洞天”盆地星罗棋布,小者数百亩,大者上万亩。终年气候温暖,霜期短,年均气温在摄氏15℃左右,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。良好的自然条件,适宜于农、林、畜牧业的发展,为侗族人民开发山区,发展经济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。
侗族主要从事农业,兼营林业,农林生产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。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,种植水稻已有悠久的历史。侗族地区的万山丛岭中夹杂着许多当地称为“坝子”的盆地。其中天柱县的天柱大坝、高酿大坝,榕江县的车江大坝,黎平县的中潮大坝,锦屏县的敦寨大坝,是侗族地区著名的大坝,稻田面积均在万亩以上,被誉为“侗乡粮仓”。除了坝田外,侗族还在山谷溪流的两旁开辟良田。有的地方梯田绕岭,直上云天。黎平、从江、通道、三江、龙胜等地均盛产糯稻,素有“糯谷之乡”的美称,其中黎平的“香糯”为糯中珍品。除水稻外,还有小麦、小米、红薯、玉米、土豆等粮食作物。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、油菜、大豆、辣椒等。
侗族地区是全国八大林区之一,盛产杉木。锦屏、天柱、黎平、榕江、从江是重点林业县,锦屏还被列为全国杉木生产重点县,通道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的重要林区县,三江和融水是广西的重点经济林区。侗族地区所产的杉木挺直、细密、轻韧、耐朽、易加工,是建筑、造船、造纸、制作家具的上等材料,早在明清两朝就被当作贡木献给朝廷,民国时期远销大陆各地和海外。侗族历来有人工培育杉木的传统,1949年以后培育出“八年杉”、“十年杉”等速成品种,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木材。杉木尤以“十八年杉”最为著名。
侗族地区不仅是一个“宜林山国”,也是一个植物王国。侗族地区森林覆盖率一般为26-64%,活立木蓄积量8000多万立方米。树种繁多,共有200多科,1000多属,5000多种。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树种有银杉、珙桐、秃杉、桫椤等;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23种,三级保护的有30种。有药用植物2000多种,可药用的真菌100余种。主要有茯苓、雷丸、灵芝、党参、当归、何首乌、虫草、竹荪、天麻、杜仲、黄柏、厚朴、枯梗、天冬、银花、吴茱萸、木瓜、白芍、黄连、八角莲、大血藤、小血藤等,药材资源十分丰富。
侗族地区地质地貌独特,成矿条件好,各种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。已探明的有重晶石、原煤、石煤、汞、石膏、锑、铁、黄金、铜、锰、铜锌、硫磺、铀、磷、钾、水晶石、石灰石、大理石、花岗石、铝土等。其中天柱、新晃两县的重晶石蕴藏量约占全国的40%以上。
侗族地区地处长江和珠江中上游的分水岭,生态环境好,森林覆盖率高,雨量充沛,溪河纵横,海拔落差大,水能蕴藏丰富。仅黔东南水能蕴藏量就有210万千瓦,可开发量124.4万千瓦。
侗族自称什么?
侗族自称为gaeml。由于方音的变化,有的地方又称为jaeml或jongl,从词源来看,各地的自称是一致的。在侗族内部,相互之间有称为jaemllaox、jaemljaox或jaemldanx,但是他们的语言大体相同,风俗习惯也相一致。与侗族杂居的水族也称侗族为gaeml,苗族称为daxgul。当地的汉族称为“侗家”或“侗族”。在侗语里,gaeml意思是指“用木条、树枝等作为障碍物进行设防、遮拦、隔离”,用作族称其本意是“生活在被大山阻隔,被森林遮盖的人们”。